优拜单车(U-bicycle)的创始人兼CEO余熠说,当初自己在做共享单车时,摩拜也才开始推出新车,而那时的ofo还在校园里,“如果真要追溯源,我们比他们都早。”
也许是团队对进驻时机和区域选择的把握、也许是余熠本人多年的互联网经验,优拜单车一开始就有意避开与ofo、摩拜直接碰撞,转战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
一年多过去,据其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优拜单车已进驻东莞、佛山、惠州、珠海、广州、深圳、汕头、无锡、南昌、中山、长沙、宁波、上海、厦门、杭州等18城市,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据余熠提供的最新数据,优拜单车目前拥有1000多万骑行用户。
避开与巨头的正面交锋
公开资料显示,余熠曾是大众点评第三位工程师,国内互联网团购业务第一批缔造者。后任大众点评点评电影事业部猫眼分公司负责人。
也许正是凭借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在共享单车最开始的时候,余熠就明白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政府管得也会相对严格。所以优拜单车选择只在北上广做了简单的布局,避开一线城市直奔二、三线城市。
果然,近半年国内监管日益趋严,国家对共享单车在一线城市的限投令如期而至。很多共享单车企业无奈开始“逃离北上广”,“下乡”寻发展。“很庆幸当初的选择,如今的限投令短期内可以说对我们基本没有影响,”余熠补充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洗礼,优拜单车总体来说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除了其主打珠三角城市的战略,是保证优拜单车退而求健康发展的一个好方法外,其供应链也是其稳定发展的一大优势。
余熠称,优拜单车的供应链依托于中路投资的永久自行车,因为丰富的市场经验,保证了优拜单车的产能、质量和用户体验。
此外,优拜单车根据不同场景诉求,还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车型。目前优拜单车家族目前推出的主要车型有火星(Mars)、哈雷(Halley)、探索者(Seeker)、氢骑(H2),这也被看做是优拜单车与其他品牌单车的一个竞争优势。
盈利难题是所有共享单车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维持公司的高速发展不得不放弃短期的盈利。
优拜单车也不例外,余熠称为保持公司的增长,短期内不考虑盈利问题,“不过好在优拜单车部分城市在盈利,”余熠补充。
在未来的盈利上,除了租金、广告等外,在用户数据上,余熠有更多的期许。他分析称,上千万的骑行数据可以结合具体的场景应用实现一部分盈利。比如中午,为用户推荐附近的餐馆、娱乐场所等。而在下午推荐休闲的服务。“通过自行车服务先把用户聚集到平台上,未来赚钱不是靠骑行而是靠一些延伸服务。”
共享单车的未来一定是出海?
无疑,摩拜、ofo成为行业双寡头,一线城市也已被其占领。如今的限投令,让二、三梯队的单车企业,以及还未进入领域的项目不得不寻求其他的生存路子。除了在国内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寻找发展机会外。目前出海成为共享单车高频词汇。
优拜单车也不例外。
上个月优拜单车宣布获得一笔海外基金,并随即在海外发布了一款北美定制版共享单车“绿闪”,同时该车型首度在维多利亚会议中心曝光。
余熠本人非常看重海外市场,他称,“未来海外的机会将比国内好,共享单车的未来一定是出海,从国内的战场转移到海外战场,用终端去联结服务,在所有生活场景中进行无缝联结,通过流量和数据变现。”
他分析称,国外共享单车损坏率较低,接受度也相对较高。租金方面国内现在是5毛钱、1块钱,而在海外可以到1美元、2美元甚至是1欧元、2欧元。“整个回本会更快,”余熠补充。
但优拜在北美落地后具体的运营数据余熠并没有透露,只是说表现非常不错。
而一个现实摆在面前,中国本土的共享单车出海国外,势必会遇到各种“水土不服”现象。除此之外,如今海外很多国家本土共享单车项目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美国,目前除了ofo、摩拜、小蓝单车外,本土创业项目就包括了Citi Bike,无桩单车Social Bicyles、Zagster、Spin等。无疑,这对优拜单车而言,出海将意味着面临比过国内更大、更多的挑战。
最后,余熠还透露,“优拜单车的新业务正在筹备中,暂时还处于保密状态。”
作者:L,关注前沿科技领域,报道有趣的、有商业价值的公司、产品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邮箱:lili.li@cyzone.cn
出行领域,李开逐的团队一直在关注。
起初,团队做了一个智慧停车项目“车钥匙”,因经营途中遇到一些困难(当时整个市场形势都不太令人满意),团队便开始关注其他项目。2016年下半年恰逢共享单车大热,团队先后对200多个城市进行调研,发现痛点和需求后,2016年9月,开始启动哈罗单车项目,11月正式投车,李开逐担任联合创始人。
此后,团队在前一个项目的技术储备,比如互联网的通信技术,未来将运用在哈罗单车的发展上。
经过一年的发展,哈罗单车已先后完成A、A+、B、B+四轮融资。哈罗单车COO韩美称,目前哈罗单车已经进入国内100多座城市,投放了300多万辆左右的共享单车,日均骑行订单突破1000万单,注册用户数超过4000万。
多元化发展
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时,哈罗单车便放弃了一线红海城市,直奔二线蓝海城市。11月最先亮相苏州街头。起初业界并不看好中小城市的发展。
为争取更多二、三线城市的长尾用户群体,哈罗单车在初期就开始定制车辆管理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早在今年3月,哈罗单车“电子围栏”在厦门集美地区进行试点运行。
“电子围栏”的使用,让二、三线城市政府开始对单车管理态度变得越来越明晰,这也为哈罗单车接下来进驻其他城市提提供了准备工作。
与此同时,为更符合管理要求,哈罗单车还上线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哈勃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用来实时监控和管理运营中的车辆。据实施的效果看,对运维工作的指导、用户骑行数据分析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哈罗单车已于40多个城市达成智慧交通出行层面的合作,将参与或主导这些城市的智慧交通运营。韩美称,目前哈罗单车是拿下独家运营城市数量最多的共享单车企业,这些独家运营城市基本都是中小城市。
底层技术上的不断布局,让哈罗单车在共享单车行业的运营优势逐渐体现出来,至少通过技术和管理把乱停乱放等问题解决好。这也让李开逐相信,在共享单车长期的发展上,整个生态的管理和运维将通过技术手段往更高效率和更节约成本上发展。
除此之外,哈罗单车从今天6月底不再走单一的共享单车模式了,在接受威马汽车B+轮战略投资后,双方联合推出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业务新模式。
李开逐称,哈罗单车也在尝试运营共享电单车业务,把共享单车的服务范围通过共享电单车逐渐扩大化。
不过做共享电单车运营成本将比普通的共享单车更高,需要更换电池,损坏率也会更高。“这也是摩拜、ofo不做电单车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
但李开逐相信,共享电单车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价值,政府也会愿意来帮助企业规范指导行业有序发展。
过度竞争导致集体无法盈利
像所有大热的风口一样,共享单车行业在短短一年内涌进数十家创业公司,但经过一年多的烧钱大战后,整个行业的盈利仍遥遥无期。
然而所有的玩家都非常看好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型,李开逐和团队也曾对市场做过一些财务模型,并将这些财务模型应用到自己投放单车的城市。无疑模型是得到印证的。
之所以仍看不到盈利的尽头,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竞争。“目前大家都无法盈利,但野蛮竞争的阶段快过去了,市场正逐渐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李开逐分析称。
由于国内看不到盈利的尽头,加之近半年政策日益趋严,竞争环境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很多共享单车企业都在寻求“曲线救国”的新路线,除了部分共享单车转战345线城市外,大多数还选择了到海外发展。
而在国内占领100多个城市的哈罗单车,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
但在出海前,李开逐的团队同样先是对国外做了一番调查。海外的情况表现的并不是太好,比如投放规模、需求规模等,都远不如国内发展快速。相对而言海外还是一个比较小的市场。这让哈罗单车团队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至少短期内哈罗单车的重心依然在国内,”李开逐又补充说道。
而就在今天,哈罗单车与永安行低碳科技有限公司合并,哈罗单车CEO杨磊将出任新公司CEO。本次合并完成后,哈罗单车将成为永安行及蚂蚁金服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并将在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共享汽车服务等业务领域,推动和蚂蚁金服、永安行以及众多合作方的合作。
此外,李开逐还透露,目前公司C轮融资已确定,或许在本月底将公布于众。
作者:L,关注前沿科技领域,报道有趣的、有商业价值的公司、产品以及相关的人和事。
邮箱:lili.li@cyzone.cn
(完)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