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挖掘文化资源要有耐心
煤炭大省山西近年着力深挖文化旅游资源。据报道,日前,山西省朔州市为提高知名度,丰富旅游内涵,结合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该市悬赏7万多元向全国征集“朔州市旅游+陶瓷创意产品”设计方案。
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下,产煤大市转而开始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从杀虎口、崇福寺、汉墓群等文物古迹中寻找发展潜力,在尉迟恭、张辽、班婕妤等当地历史名人积淀上做文章,可见其发展理念在更新。五千年中华文明赋予很多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矿藏,但在不少地方,它们被尘封在历史深处。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这些矿藏,让它们发挥更大作用?朔州向全国征集文创产品设计方案,“重金悬赏”求教高人,表现得诚恳而急切。
但也要看到,文化资源具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像煤炭那样一挖出来就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甚至短期内都很难实现给经济发展搭台的预期。但它是一个地方重要的软实力,是支撑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底蕴。历史文化资源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发展格调、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对此,人们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以往一些地方通过争夺名人故里、抢注名人商标,尝到了“眼球经济”的甜头。于是,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历史名人都成了“摇钱树”。有的还打着传承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从曹操、李白、赵子龙、貂蝉等历史人物,争到西门庆、潘金莲等文学著作里的虚构角色,再争到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荒谬的炒作、拙劣的营销,全然背离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本原则,引起民众的反感。
还有的地方借挖掘文化资源之名大拆大建,上马名人故里项目、建设名人主题场馆,实则是一种变相的地产开发。历史文化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一顶光鲜的幌子,哪里需要就顶到哪里去,或拿来充门面,抑或以之圈钱,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应该认识到,历史文化本身就是流淌着温暖血液的血管,它从古代流到今天,温暖着一个地方、一代代民众。从长远看,历史文化有助于促进一个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但它绝不是谁的附庸。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度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现在看来,它至少已经不大适应时代发展。文化需要走入公众生活,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但文化绝不是经济活动的“轿夫”,不是给谁搭台用的。况且,经济发展可以变换形态、调整结构,“千金散尽还复来”,而历史文化经历千百年积淀形成,一旦被破坏,修复相当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地方坐拥厚重的文化资源,重视它、想把它发掘利用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要注重挖掘利用方式方法的科学审慎,并保持足够的耐心。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