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你关注的头条资讯,优你好看!— 汇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 > 营销 > 正文
分享到:

华谊兄弟王中磊: 24年走了很多人不敢走的路

2018-12-19 13:40:03 来源:时代周报 浏览:

 时代周报记者 吴怡 发自北京

“24岁,本命年。”

今年是华谊兄弟成立的第24个年头。在6月份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前夜,王中磊在电影发布会上的这句调侃,竟成了华谊兄弟今年坎坷经历的写照。

1994年,王中磊和兄长王中军一起创建了华谊兄弟。如今,华谊兄弟还是这对影视行业闯荡的兄弟操盘,只是江湖不再是旧日的江湖。华谊兄弟最早抢滩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被业内尊称为“影视老大哥”,早年旗下的明星艺人撑起了影视圈半壁江山,董事长王中军的融资“朋友圈”包括马云和马化腾,与各路商界名人有着各种合作。

“华谊兄弟走了很多人不敢走的路。”王中磊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说道。在中国影视发展史上,华谊兄弟是最早与国外影视企业开启合作的民营影视公司,也是国内较早涉足移动互联网行业,以及最早开启大娱乐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

华谊一直在试图扩大自己的版图,也一直处于探路与试错的边缘。而如今这些也将它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市值大幅下滑、控股股东高质押等。

个体的挣扎,源于大环境的剧变。随着影视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纷纷上市,大资本和互联网对产业的渗透力越来越强,影视圈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依赖于熟人圈子拉资源和投资的“认脸”江湖,行业的合作制度与生产模式在不断重构。置身于巨变之中,传统民营影视企业的自我成长与认知也在更新,对产业界限的探索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步伐。

回首这二十多年来对于影视行业最深的感触,王中磊说道:“市场化规则的建立与完善,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主线。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国电影及影企很大的机遇,它们体现在政策、市场及资本等多个方面。”

华谊的兄弟

此前舆论围绕着“华谊到底还有没有兄弟”分成了两派,“兄弟”二字在华谊的成长史上确实分量不轻。

“最早是我们把华谊广告公司加上了“兄弟”两个字,好像从那一天起,我开始逐渐了解到中军所谓‘运作公司’的一些含义。其实长久以来,我们都在经营三样东西:团队、品牌和资本。”在王中磊看来,“兄弟”已经不仅仅是指他和兄长王中军,更是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团队和稳定的资本关系网。

在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华谊兄弟”这个名字几乎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即使不了解电影的人,也大概听说过这个名字。24年的电影历程,300多亿元票房,160多部电影,《天下无贼》《没完没了》《集结号》《风声》《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老炮儿》《芳华》等一系列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有着“华谊兄弟”的印记。

在采访过程中,王中磊聊起了不少创业时期的故事,他一直站在华谊兄弟的“一线”位置。相比于兄长王中军豪放敢言、爱好艺术收藏的娱乐大亨形象,他更像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的影视产业还掌控在国营制片厂的手里,不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松动了影视业市场化的土壤。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的京圈“大院子弟”,是早年中国影视行业的拓荒者。

同为“大院子弟”的王氏两兄弟,也希望撬动这个影视圈的资源,他们找到了刚在电影业界崭露头角的冯小刚。“1997年的时候,一张《甲方乙方》的海报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当时就很想认识冯小刚导演和电影界的人。”后来,王中磊在另一部电影《不见不散》首映的后台认识了冯小刚,1999年双方合作第一部电影《没完没了》,正式开启了影视投资的大门。

其实在1998年,华谊兄弟电影办公室才刚组建起来,王中磊从公司挑选出4个年轻人,开始琢磨电影制片发行,就这样简陋地起步了。“刚接触做电影那会儿,大环境和现在不一样,社会上没有什么人做电影,也没有多大的把控能力。”

两个亲兄弟的创业,在外人的眼里看似形影不离,其实分工明确,“主内”的王中磊更多的是负责具体的执行,影片生产以及公司管理等台前工作,而兄长王中军则隐身幕后,负责公司大方向上的战略布局、对外筹措资本和凝聚资源。

早期的电影江湖主要是制片人中心制的模式,人情关系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犹如一根绳子将创作人、演员和资金等串联起来,民营影视公司的制片人靠此聚集影片的创作班底。那段时期,王中军曾说过,决定人生好与坏,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一条,甚至抛出“交朋友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金句频出的王中军,其实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和资本的运作能力更是为业界称道。他对于影视行业发展规律的洞悉,也使得华谊兄弟在每一个关键的节点都踩准了时代的脉搏。2007年前后,在海归风险投资推动创业公司赴美上市兴起之际,华谊却逆流而行选择个人投资者, 并在2009年抢滩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内地“民营影视第一股”。

在马云为数不多以个人名义投资的项目中,华谊兄弟算是一个。上市前,王中军极力说服马云掏出600多万元接手TOM集团退出的股份,成为华谊兄弟的股东之一。其后通过马云介绍,王中军又“拉”来了江南春和鲁伟鼎等商界风云人物,成为新的合伙人。有了这些顶级投资团的助阵,华谊兄弟从此开始新的资本征程。

上市也让华谊兄弟这类传统民营影视企业从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中脱胎换骨,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的现代公司管理制度。“回顾华谊兄弟的发展,我发现公司所有企业的文化形成和战略布局基本上都是在上市筹备期后才开始形成的。”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王中磊才真正明白如何去做一家面向公众的企业。

“一定不能只做电影”

在影视圈内,华谊兄弟从来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角色。它总是野心勃勃,早年号称要做“中国的华纳兄弟”。

国际娱乐巨头华纳兄弟,最初也是由四位犹太裔兄弟以影业起家,后来经过多年的合并与收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和电视娱乐制作公司之一。王中军大胆预测,中国影视未来肯定也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上市前,华谊就借助积累的原始资本展开了一系列外向型扩张。

2000–2009年期间,华谊兄弟接连收购了多家经纪公司、影视音乐企业,甚至涉足影院领域。鼎盛时期,华谊兄弟旗下签约艺人超过100位,支撑起大陆地区影视明星圈的半边天。其主营业务电影、电视、艺人经纪所组成的三驾马车,也几乎成为当时中国影视公司的业务架构模板。

不过,经过十余年的扩张,华谊兄弟发现,如果单做泛影视内容业务,永远也无法把盘子做大,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一旦无法做大做强反而会被资本吞噬。王中军甚至抛出一句,“只把自己定位于影视公司是不会有未来的”。

华谊兄弟不惜亲手自我革命。早年,华谊兄弟是以广告业务起家,并以此积累了创业第一桶金,随后从广告转向影视,迅速实现第一次企业转型。上市,是华谊兄弟等来的第二次重要契机。

政策的东风将华谊兄弟推到了时代的前头。就在华谊IPO上会申请获得通过的前一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审议通过,其中提到,“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

彼时,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华谊上市对资本市场来说,不过是增加了一家中小型公司,但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集团,这一事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意味着,随着影视公司走向成熟,行业发展开始迈入资本化的新阶段。

就在华谊刚刚敲开资本市场大门,王氏两兄弟却在公司内部宣布了一个令人讶异的决定。“从今天开始华谊兄弟去电影单一化。”后来在多个公开场合,王中军再解释当时的情形,“这个话其实我想好了也没有想好,但是我冥冥中感觉到,华谊一定不能只做电影”。

上市后,华谊兄弟开始迫不及待进行“内容+渠道+衍生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在影院、游戏、实景娱乐等板块有所尝试。华谊正式开始布局“去电影单一化”战略,是在2014年公司成立20周年的时候,它宣布“新三驾马车”战略,并将旗下子业务整合成影视娱乐、互联网娱乐、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三大板块,2017年又将产业投资设立为第四大板块,投资与并购主要集中于影视、互联网、旅游地产、院线等具有协同效应的领域。

“上市,让我们有了资本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布局。” 不过,也正因为那句颇受争议的“去电影单一化”,成为了后来华谊兄弟“不务正业”、业绩下滑最致命的“罪证”。王中磊不得不多次解释,“去电影单一化其实是指去电影利润贡献的单一化”,公司希望把盘子做大,撑起更高的市值,往国际传媒巨头的方向迈进,同时抵御电影市场增长期红利消退后的潜在风险。

撕掉“传统”的标签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前30年,市场化的竞争状态之下,民营影视企业是跟国有影视集团“抢话语权”。那么进入到2012年,传统影视企业更大的竞争对手反而是互联网企业,双方围绕着市场和受众展开博弈。

本来按照构想,上市后的影视巨头将依靠资源积累实现版图再度扩张,并向“千亿市值”迈进,真正的影视大鳄从中诞生。没想到的是,在这个关键点上,拥有更强大资本的互联网企业闯了进来,重构影视行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打破了江湖的平静。他们相互交缠、相互依赖,却又难免明争暗斗。

2014年,上市后的华谊兄弟推出“新三驾马车”战略,其中包括互联网娱乐,并宣布定增36亿元,投资方为阿里巴巴、腾讯以及中国平安,前两者同样增持股份至8.08%,中国平安则占股达到2%,由马云、马化腾、马明哲组成的“三马”顶级投资团,将华谊兄弟推到了聚光灯之下。

华谊兄弟选择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股东,不仅是看中它的资本号召力,更是考虑到公司在互联网方面的延伸和布局。

早在2014年,华谊就比其他电影公司更早意识到在线选座可能对行业引发的革命。“票务平台不仅只是电影销售的手段,还会跟电影创作、营销活动等深入结合,抛弃旧有的发行模式,让影片通过在线O2O的平台进行传播并转化票房。”王中军认为。

当时华谊斥资2.66亿元收购了卖座网51%的股份,发展影院在线选座购票业务,试水O2O。很多人并不理解华谊兄弟这个决定。

“卖座网对华谊兄弟有更大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怎么理解互联网公司人的思维,他们的运营方式是什么样的?”王中军想摆脱民营影视企业身上“传统”的标签,当时华谊兄弟内部的发行部门还考虑全面转向O2O化。

在影视企业积极互联网化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全面进军影视业。在票务平台的烧钱大战中,阿里系的淘票票和腾讯系的猫眼最终胜出,变成如今的双雄争霸,两者也实现了当初华谊兄弟对于票务平台的构想:从售票到宣发,再到投资。

在票务平台上受挫后,华谊开始收缩互联网业务。颇有家族企业色彩的华谊,尝试引进职业经理人。2016年,叶宁加入担任电影总经理,华谊逐渐减持了游戏公司的股权,回收资金再次聚焦影视主业。这一次,它的目标更精简:做好影视内容,打造工业化影视IP,发展线下实景娱乐。不过,在互联网的发展上它还是有遗憾的。

今年,视频网站爱奇艺和哔哩哔哩登陆美股,猫眼也赴港上市。王中磊接受采访时谈及,前几年华谊兄弟的资本能力一度比较强,但错过了互联网平台方面的投资。“当时其实应该用更大力度去做互联网的平台,比如说视频网站、电影票务平台。”

寻找安全感

华谊的遗憾,也是传统影视企业的发展瓶颈。

在中国电影转型期,内容方和渠道方合二为一大势所趋,院线、票务平台、视频网站等都参与了影视投资制作,与传统影企分一杯羹。另一方面,导演制片人中心制的模式逐渐被消解,新电影人纷纷从传统影企跳脱出来,成立独立的工作室,开发运营电影项目,甚至与各类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保持着密切联系,开创新独立制片时代。

行业生产模式的重构,也使得传统影视企业影片生产链上的优势在消退。国内影视行业并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轨道提前走进垄断式的巨头时代,反而迈入了多种力量相抗衡的战国时代。

对于当下民营公司来说,如何在经营管理中选择和改进商业模式,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释放企业的整体价值引发思考。而只有那些能够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符合战略规划且具有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商业模式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实景娱乐”战略成为了华谊兄弟的突破口。早在2010年,华谊兄弟就开始大举布局线下的实景娱乐,其背后不仅是对于稳定现金流的渴求,更是希望建立起影视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

华谊兄弟这样构想,中国如果在20个核心城市,都有旅游小镇、电影公社,每年如果有6000万游客,就会有100多亿元的门票收入,这个现金流和利润的稳定性,可以帮助华谊兄弟上一大台阶,那时候真正的迪士尼模式就出来了。

不过,王中磊明白,品牌才是华谊的价值,内容仍然是核心。“在这20多年中,华谊兄弟也做了很多业务板块,为了使企业生存能力、盈利能力更完善,但最重要的永远是内容核心。无论何时,企业都要对内容有所敬畏。”

今年整个影视生态迈入了新的阶段,行业步入冷静期,呼唤优质内容的回归。与此同时,资源的集中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散到合,洗牌加速。短期之内,内容生态建设薄弱的互联网企业,影视制作难言优势。而传统影视企业20多年的内容积累成了最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加快产业链延伸。双方在赛跑,也在相互交融。

至于华谊兄弟,如何真正实现影视内容与实景娱乐双轨并行,面前还摆了不少道槛儿。

“从业多年来,我一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点。”王中磊说道,回归到行业来说,中国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需要沉下心来思考的地方,不能只单纯追求电影票房和电影数量,更不能沦为逐利的工具和提供炒作话题的机器。

(完)

文章标签:华谊兄弟 王中磊 编辑:张宸_hy3305

  1. 猜你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