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送到滴滴的距离
未来,滴滴可能成为闪送的模板,可能也是闪送最大的假想敌。
在2017年七夕这一天,有超过15万束鲜花从散布在全国的花店发出,经配送员传递,抵达用户手中。巧克力、蛋糕订单也急速增长,订单量是平日的3倍多。
拥有近30万个兼职配送员的同城速递公司闪送,这一天的全国订单量,也由平时的10万单增长到了20万单。
人和物的流动频率在这一天攀上顶点,城市地图上分散的外卖员、配送员、快递员们是一个个活跃的动点,画出密集的运动轨迹。
7年前,Foursquare创新地理位置签到功能,拉开了LBS的序幕。当3G网络普及、GPS装入智能手机,商业形态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进行各种具象演绎。
通过智能手机平台,外卖员可以在3~5公里范围内,充当商家和消费者的桥梁;滴滴专车可以就近接单,将乘客送达某个指定地点……
LBS也带给同城速递更多空间,“用户下单,配送员就近抢单,1分钟响应,平均10分钟上门,60分钟送达同城,从取件到送件由专员完成。”这种类滴滴出行的模式,让闪送员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获取消费者的位置,实现全城范围内,点对点的自由连接。
互联网新风口
连接技术的进化,让平台们可以加强用户之间的匹配,加速渗透市场。
滴滴交出了共享出行最耀眼的答卷:每天处理约2 500万个订单,超过1 750万个司机在平台上灵活地工作并获得收入……
同样做用户匹配的同城速递,才刚刚迎来融资风口。超过1 010亿元的融资集中在2016年底至2017年上半年。除了闪送,投资商还充当了人人快递、UU跑腿、E快递等企业的金主,试图瓜分这个新兴的市场。
一阵阵春天来临前的狂风骤雨,让人猝不及防,却能滋养万物大地。
竞争者相继拥入,以O2O业务为开端的达达有了京东的加持,于今年3月宣布发力达达快送,对标闪送;美团,饿了么同时上线了跑腿业务。巨头不甘落后,阿里巴巴旗下的物流平台菜鸟裹裹已于2015年9月切入一小时同城速递。
站在风口浪尖,闪送会有什么新动作?今年6月,它完成5 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创始人薛鹏表示,尽管C端市场发展速度会较慢,但未来两三年内闪送将聚焦探索个人用户的增量。相比之下,达达上线时,依靠B端生意,仅用9个月,就达到日均10万单,速度是闪送的1 000倍。
但是B端太依赖平台资源,定价权和盈利空间被巨头裹挟,闪送要保持相对独立,在薛鹏看来,这是最适合的战略。
比顺丰再快一点
文件是闪送员们送得最频繁的物品之一。
下午六点,闪送员曹伟脱掉外衣,换上蓝色冲锋衣开始兼职。
他打开手机,接到系统的派送指令,锁定用户位置,给对方打电话确认相关信息后,立即出发。见到收件人,曹伟让其告知取货密码,输入手机后接过送件方的实物,给另一方打电话确认收货事宜,再前往终点。交货的同时,让对方确认收货。
这样的一幕每天都会上演,自由骑士们持续匹配人与人的需求,点亮了城市的白天和黑夜。
文件快送,原本是顺丰生意的一部分。在华东地区,每天有大量的文件流往上海,并在上海市区内继续流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报关文件,对时限的要求极高。
2015年,顺丰推出当日达、一日达,用户在当日上午11∶00前下的有效订单,当天就可以到达;消费者在晚上20∶00之前下的订单,第二天即可收到货品。
快,是顺丰的标签。如果用户要更快,最好一小时内就能传递物品呢?
时间与蜜蜂
1公里用时3.17分钟是闪送的速度,也是同城速递传递给用户的价值。
使用闪送往往是刚需,用户对时间的渴求刺激技术端持续完善,促进智能大脑更精准地将闪送员和订单匹配。
“订单来了,并不是距离用户最近的闪送员响应最快,他们对路线的熟悉程度,使用的交通工具等也会影响效率。”市场总监杜尚骉一边解释,一边在写字板上画图解析,“在顾客下单的毫秒间,闪送的智能配送系统立即收集附近配送员的实际位置和骑行方向。一次订单的分配需要进行上亿次的计算后,推给最合适的人。诸如蛋糕这种在运输过程中极易软塌的食品,系统更‘喜欢’经验丰富的闪送员。”
蜜蜂每分钟振翅400次,一个闪送员一个小时内或许只能完成一单。
从北京市朝阳区到平谷区,共82.9公里,用了1.02小时。闪送员游元军骑着他的力帆摩托一路驰骋,宛如辛勤的蜜蜂。这一单也让他赚了156元。
“快”文化在闪送员中蔓延,在“闪送骑士军团”公号里,有人留言“北京闪送同城没有比我更快的。木樨园方仕通到中关村,历史最快14分38秒。比我快的站出来。”
他们有一个派单群,供闪送员们内部交流。新人们不断加入,也在群里吸取送货取货的经验,规模效应越聚越大。
彼时,公司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用以加固 IT 系统。如今,闪送已经遍布38个城市,闪送员增长到了近30万人,平台订单量月增长约15%~20%。
技术的不断丰饶也在完善闪送对兼职群体的精细化管理。闪送员上岗前,要先经过线上线下的严格筛选,从身份信息验证到不良信用记录、犯罪记录审核等,排除潜在危险因素。之后经过一系列培训,从流程到App使用、新信息发布,再到突发事件处理,38项处罚条款红线是最直接的规则界定。同时,闪送员递送全程轨迹可监控,出现物品损坏问题,追责到人。
技术的效能转化成闪送新上线的“人脸识别”功能,既升级对闪送员的身份识别,又增强用户递送物品的安全性。
技术改进服务,服务倒推技术。
不只是快
在个人匹配的循环里,平台渐渐地从台前转移到幕后,不断变化着的数字,是闪送对每个用户的行为分析,持续更新的物品类目以及闪送员的路径记录。
2014年3月25日,产品上线时,闪送是以最原始的方式拉开同城速递的序幕。用户在网站下单,平台将订单通过短信分发给闪送员。最先回电话的人抢单成功,骑着摩托车送钥匙,从取件到送件共90分钟,获得用户支付的59元配送费。
为了保证供给端人力充沛,创始人薛鹏带着团队在58同城、赶集网等分类信息网站和贴吧发布招聘闪送员的信息,也去配送员聚集地,摩托车司机扎堆的地方宣传。他们甚至内部下单,也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试用产品,提升平台交易的活跃度。
直到2015年,供给端和需求端开始暴增,冲着高收入和自由工作前来应聘的闪送员络绎不绝。闪送运营总监田文回忆,北京一个培训站,上午场还没结束,门外就排起了长龙等待入场。
供给催生需求。7月,平台日均单量涨到1万单,用户比较之后很清楚,外卖受限于5公里配送圈,顺丰无法做到1小时速递,跑腿公司要价100元。而闪送的1小时配送体验挺好。
一张城市地图里,闪送员的密度增大,分布更广,离用户更近,以至于用户下单,系统能更高效地匹配附近的闪送员。这时,闪送的单价也由最初的59元,逐渐降到39元、19元。单价降低、频次变高,闪送员总体不降反升,用户数也在增加。
到2015年底,公司已经累计近2万个闪送员,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6个城市,支撑日均5万订单,并推动规模逐渐扩大。
2017年上半年时,闪送已经融资超过1亿美元,在全国38个城市开通了站点。近30万个闪送员累计为3 993万个用户服务,平台订单量以每月15%~20%的速度增长着,峰值能达到日均15万单。情人节当天,这个数值攀升至20万。
下一个滴滴?
游元军已经是闪送平台上的“老员工”了,每日接单,早出晚归,平均一个月挣六七千元,冬天跑得多能挣14 000元。
像他一样的自由骑士们身穿印着“闪送”蓝色衣服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里,点亮了城市的白天和黑夜。两年下来,游元军的摩托车累计行驶6万多公里,等同于3个快递员的摩托车里程数。
这样的里程,和一个滴滴平台上,跑专车业务的司机相近。
当业界把闪送同外卖、快递相提并论时,或许没有发现,它越来越像同城速递界的滴滴。
滴滴送人,闪送运物。前者是司机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跑全城,自由接单;后者是配送员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自由地将物品送到指定的地方。
本质上,两个平台都在用连接的方式,撮合另一笔连接的生意——把用户需求推送给驾驶员,连接两个不同的地点,只是滴滴搭乘的是人,闪送搭乘的是货。乘客给滴滴司机打分,用户也会给闪送员打分,平台用技术手段实时监控整个过程,让时间精准到分秒。
平台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会产生跨界融合的效果。闪送或许可以趁此讲一个“同城速递界的滴滴”的故事。
不同的是,滴滴由快的进化出专车、拼车等项目,平台上的业务入口不断叠加,变成了一个超级出行平台。而闪送目前聚焦于提供针对C端的专人直送业务,就连App界面也很简单。杜尚骉用“聚焦当下”来回应人们关于闪送“多元化”的疑问。
闪送像极了滴滴,这似乎十分有利于闪送的未来发展。但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风险,滴滴随时可能成为横亘在闪送前进路上的高山。
2016年8月,一辆滴滴专车正行驶在路上。车上的“乘客”是一个信封,这是由吴先生发起的订单,让司机帮忙将信封里的钥匙从公司送到家里,家人站在马路边等待那一辆车到达,然后开车门取货。
用户需求的不同,定义了同城快送的业态区隔。
打开滴滴,屏幕上闪烁着移动的车,司机们正在工作或随时准备接驾。如果某天,滴滴添加一个小小的勾选框,用户只要勾上“我要送货”的选项,那么同城速递平台又会多一个强劲的对手。
闪送该以怎样的姿态投入这场竞争?
(完)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