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VC凉热看募资。
2018年,号称史上“最难募资年”,政策与市场的双层夹击,尤如洪水猛兽席卷一切。即使对老牌基金来说,募资也从不简单。
但对深耕医疗健康投资的君联资本来说,却是个例外。不久前,君联资本对外宣布完成10亿元二期人民币医疗健康专业基金的首轮募集,更多LP后续也已入场尽调,整体基金规模将达到15亿-20亿元。
募资的顺利得益于其在医疗投资领域10年的系统布局,以及即将迎来的成果大“爆发”:截至2018年4月,君联资本医疗基金已经累计向70多家医疗板块的企业投出超过7亿美元。这些项目中,贝瑞基因(53.39 -1.89%)、药明康德(132.87 +2.44%)已上市,明德生物顺利过会,国科恒泰、百洋医药等多个项目正处于上市进程中。未来一年内,君联资本还将有6家被投企业会申报上市。
“今年对于君联资本的医疗投资版块来说,是收获的一年。”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医疗基金主管合伙人王俊峰在接受投资界采访时透露,“更多的成绩将在年底揭晓”。
不到3个月募集10亿人民币
第二期人民币医疗健康专业基金,整体规模约为15亿-20亿元,不到3个月的时间,君联资本便完成了规模为10亿元的首轮封闭。
与此同时,君联资本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启动第二期美元医疗健康专业基金的募集。这种节奏在整个市场“募资难”的大环境下十分不易。
“二次关闭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新投资人进来,目前正在尽调。”王俊峰介绍,二期基金LP仍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除联想控股外,还包括市场化母基金、政府和大型央企以及大型金融机构背景的出资人,高净值个人群LP相对较少。
在他看来,机构投资者有两大特点:第一策略清晰;第二能长期持有,对GP业务干涉较少。相对应的,LP持续选择二期医疗专业基金的原因,是君联能够提供优质的投资组合以及有效的投资策略和基于品牌的信任。
10年大树初长成
如果说,10年前君联资本还是医疗围城外翘首以盼的“小伙子”,那么如今,它已经成长为行业的“老司机”了。
国内第一波医疗投资热从2008年左右开始。当时的市场释放着“国家要在医疗市场投下几万亿”的信号,医改将至成为共识,建银国际、中信、君联资本、启明创投……这些如今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形成庞大产业链布局的投资机构也正是在那一时间率先入场。
这10年,医疗投资行业也发生转变。政策性机会接连凸显、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技术浪潮不断翻涌,长久的上升与积累,让医疗健康早已成为机构投资组合的重要领域,且重要程度继续加强。
2007年,君联资本最初进入医疗投资,选中方向之一是医疗服务。当年3月,君联资本投资康龙化成,是其在医疗行业投资的第一家企业;2010年医疗投资团队基本组建完成,在综合性基金中成立起专业的医疗小组,进行行业系统化布局,综合性基金中第四期、第五期、第六期美元基金,第一期、第二期人民币基金陆续加大了医疗投资的比重。
2010—2015年,君联资本医疗板块的投资比重在基金整体份额中逐渐增大。随着医疗板块项目投资数量的增多、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的提高,君联资本开始尝试通过成立行业专项投资基金来保持和提高投资效率,保证最大程度覆盖项目源。
团队的成熟、品牌的建立、市场的发展、LP的认可加之成熟的投资策略。2015年9月,君联资本成立了医疗专项基金,基金存续期为10年。截止目前,君联资本医疗板块已投资70+项目,多个项目通过IPO或并购退出,在创新药、医疗器械及诊断技术、医疗服务、医疗IT及大数据等方面的投资布局日渐完善。
成立专项基金让君联在不同细分方向愈加专注。2008年-2010年,是君联资本从服务外包切入医疗服务领域的延展期,康龙化成、金域检验、一心堂(32.26 -5.64%)、美中宜和都是那一时间的代表项目。此后,又从服务领域向创新药、器械等领域拓展,在不同领域也形成了不同的投资策略。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汪剑飞介绍,在医疗服务领域,锁定医疗服务消费需求、公立服务体系改革、支付方需求三大投资主题。在消费需求主题下,围绕重大疾病谱投资,重点关注专科连锁;在公立服务体系改革主题下,寻找公立医院外包服务、分级诊疗下的基层医疗、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机会;在支付方需求主题下,重点布局医保费用管控与商业保险服务等领域。按此逻辑,君联资本先后完成了对亚心医院、德济医院、欢乐口腔、强森医疗、瑞华心康等项目的投资。
君联资本执行董事周瑔长期关注医疗器械、诊断领域,他提到,相关投资方向上主要关注三大主题:一是重大疾病,尤其是慢性病;二是可以标准化的专科连锁;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发展下,器械的精准化、个性化方面,并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基因组;二是除耗材类器械外,寻找中小设备以及大型设备的投资机会;三是往下游延伸,关注器械配送、物流及整个渠道的变化。照此逻辑,君联资本投出星童医疗、国科恒泰、诺辉生物、上海澳华、海斯凯尔等企业。
此外,医药领域也存在着诸多机会,技术的不断升级,国际合作“带进来”与“走出去”的模式创新,平台化转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及措施,都为创新药带来利好消息。君联相对较早地在创新药领域大胆布局,投资了信达生物、盛诺基、苏州瑞博生物、派格生物、和美生物等一系列优质企业。这些企业在单抗药、小核酸天然植物药、小分子药物领域都有着很高的市场地位和核心技术优势。
资金体量的增加,让君联在延续既有策略和打法基础上也更有底气去尝试新的战略。
目前,君联资本医疗专业基金正积极尝试投资新战略:主要关注创新药及精准治疗、医疗器械和诊断技术、医疗服务及医疗IT、基因科技四大方向;围绕包括心血管、肿瘤、内分泌和呼吸系统在内的重大疾病谱领域;投资阶段将实现从早期(初创期)到中后期阶段的全周期覆盖。
“从市场的传统认知来看,医疗投资是一个周期长、发展慢的行业,很多人想投,却也害怕受伤害。有经验的投资人会去做好组合管理,均衡地在药、器械、诊断技术、医疗服务板块做布局。”王俊峰介绍,君联资本医疗专业基金将持续关注各主要细分领域投资,并在项目发掘渠道、投后增值服务上进行更多的创新。
“我们需要用优秀的投资组合表现、有效的投资策略来打动我们的LP。”王俊峰透露,君联资本过去三年实现的基金现金回款已超过100亿元,持续、稳定增长的业绩回报是其“专业性”的最好阐释。
做领跑者,偏爱“大牛创业”
目前君联资本投出的70+项目中,超过一半已成为行业的细分龙头;85%的融资交易中君联资本是领投方;80%在首轮投资时即获得10%以上的股份。
做领跑者,而不是追随者。相比于赛道式机枪扫射的打法,君联医疗团队更愿意做狙击手。
10年前的5月,在旧金山飞往中国的航班上,时任Illumina亚太区销售负责人的周代星博士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之后,周代星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利用一项革命性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NIPT),在8年内创造了国内首家主营产前筛查、市值百亿的基因类上市公司——贝瑞和康。
6年前,基因行业还很小众,在贝瑞和康亟需资金开拓市场时,君联资本给了周代星全世界NIPT领域第一份投资款,成为其迅速拉开与后来者距离的“助推器”。这被证明是贝瑞和康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融资。
这是一个糅合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医学顶级专家们的梦想、信任与坚持的故事,也是典型的“大牛创业”。“现在回过头看,君联资本投资后公司增长得非常迅速。公司第二年再融资时估值就达到17亿元人民币。”君联资本执行董事周瑔表示。
现在,这家隐身于北京东北五环外一座4层小楼里的企业已经向一家公众公司转变,作为NIPT领域的领军企业,他们正在构筑一个以外周血中游离DNA检测为核心技术的商业帝国,从覆盖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体系,到早期肿瘤的分子检测与诊断。
过去一些年中,君联资本还以类似思路投资了医疗器械企业Urotronic 和体外诊断技术公司星童医疗:Urotronic创始人王立筱曾创办Lutonix,后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华润巴德(CR Bard);星童医疗创始人谭洪曾创办艾瑞生物(FortéBio),后者在2011年被Pall公司收购。
“当大牛企业家出现的时候,我们不会局限于投资阶段。甚至计划在基金里专门拿出一定的额度来用于这些项目的投资。”王俊峰告诉记者,医疗市场的繁荣正吸引着更多优秀创业者加入,对于门槛比较高的医疗领域,这些“大牛”是更加稀缺的专业人才,君联资本医疗团队也正在通过既有资源寻找更多的同类标的。
以顶尖企业构建生态
经过十年积累,君联资本投资的这70+家企业也已渐渐形成体系,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资本链的“三链协同”。这也恰反映出其发展之初的布局路径:瞄准每一个细分领域的顶尖企业,以顶尖企业构建行业生态。
比如,在诊断领域,君联资本投资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金域医学(30.94 +0.23%),遍布全国20多个省级中心,覆盖10000余家医院。围绕其上游可以会有诊断耗材类公司的投资机会,如此即可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王俊峰介绍,第一,从前瞻性来看,可以更早了解前沿市场需求;第二,当新技术出现,是否会满足市场需要,可以通过交叉印证;其三,与上下游企业形成资源和行业互补,比如组织被投所有诊断类项目,进行行业研讨。“作为投资机构,组织行业进行行业观察、企业观察,可从中挖掘投资机会,也可为被投企业提供业务的协同。”
2017年11月,贝瑞基因公告称,旗下肿瘤业务和瑞基因与君联资本、博裕投资、启明创投等七家战略投资人签订协议,获得8亿元增资用于肿瘤早诊的研发投入以及其他肿瘤业务的经营性投入。
与贝瑞基因的又一次合作,不但是君联资本投资“大牛创业”策略的延续,也是深耕被投企业生态的典型案例代表。“公司上市之后也有产业链投资的诉求。我们已经共同战斗多年,有信任基础进行更多的合作。”王俊峰称,未来将积极参与到被投企业的新业务布局中。
甚至,未来的协同效应也可能会体现在多家被投企业的合作或资本运作上。如并购,是医疗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医疗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购成为其扩张的基本路径,而非扩充产品。同样,对投资机构来说,这也是退出的重要渠道。
赴港上市新政公布至今,市场上喊出到香港上市的生命科技公司已过百家,君联资本医疗团队也陆陆续续看了几十家提出将赴港上市的医疗公司。
“原则上我们回避Pre-IPO型的高估值项目,除非看到拥有长期价值、估值合理的项目。”王俊峰告诉记者,随着大笔热钱的涌入,一些项目的估值也因为更高的资本市场预期而飙升至非理性水平,估值泡沫严重。
(完)文章标签: